【大氣層外的長城:揭秘中國反導防御系統(tǒng)建設】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14日發(fā)表題為《是時候用美國陸基導彈部隊對抗中國了嗎?》的文章,面對中國日益壯大的導彈庫,華盛頓可能需要考慮裝備陸基中程導彈加以應對。作者埃文·布雷登·蒙哥馬利提出疑問——美國是否應該發(fā)展自己的陸基中程導彈部隊?如果這么做是否意味著改寫或放棄《中導條約》?
蒙哥馬利認為,對于美國而言,中國日益強大的導彈庫是美國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的重要力量,華盛頓要想保持一種前沿防御戰(zhàn)略,其可能需要考慮某些選項。而這些選項在幾年前看起來還是難以置信的,而且在今天顯然仍具有爭議性。當然,修訂軍備控制協(xié)議和投入力量發(fā)展新的軍事能力是一項重大的決定。
蒙哥馬利稱,另一位軍事學者馬修·哈萊克斯最近對他先前多篇文章的爭鳴中提出了若干涉及作戰(zhàn)、外交及經濟的擔憂。對此他想通過強調三個存在分歧的方面來結束這一爭論。
蒙哥馬利稱,首先,哈萊克斯指出,前沿部署導彈部隊將不會擁有與其他軍事能力同樣的靈活性。說具體些,部署在第一島鏈的導彈只在東亞有使用價值,而水下和空中遠程打擊平臺卻具有全球威懾作戰(zhàn)能力。不過,這種靈活性的缺乏也可以成為優(yōu)點,而非缺陷。潛艇和轟炸機是強有力的武器,但它們擁有威懾敵人從而讓盟友感到安全的能力,可能會因其駐扎在遠離戰(zhàn)區(qū)的基地或在其他緊急情況發(fā)生時可能會被調走而受到限制。較之前者,恰恰是因為導彈部隊的駐地和任務相對單一,它們才可以為美國提供更強的討價還價手段。
第二,哈萊克斯不看好陸基中程導彈部隊,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國陸軍作為操縱和掌管陸基中程導彈部隊,不愿意犧牲其認為更有價值的軍事能力——從步兵單位到重型旅級作戰(zhàn)部隊。事實上,陸軍確實似乎不愿執(zhí)行諸如沿海防御和遠程打擊之類的使命,盡管陸軍曾有執(zhí)行這兩類使命的悠久歷史。但是,不應該讓部隊的好惡去扼殺高層的戰(zhàn)略決定。事實上,在美國調整其對亞太地區(qū)的關注以及所投入資源之際,發(fā)展新的陸基中程導彈可以幫助陸軍為保護其在軍事預算中的份額提供更具說服力的理由。
最后,哈萊克斯要求注意新建導彈部隊的潛在花費,并聲稱這樣一種投資將會是不明智的,因為中國可以用比美國更廉價的成本生產導彈。盡管這一論點貌似有理,但是其論據卻是有問題的。為了說明他的觀點,哈萊克斯提到了一種未具體指明型號的中國空射巡航導彈(單價17.5萬美元)和美國“潘興II”型陸基彈道導彈(造價1800萬美元)的成本對比。但是這種比較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中國導彈的造價通常會比射程相近的彈道導彈便宜很多,而空射武器需要配備昂貴的投送平臺,這一點并沒有被他考慮在內。而且上述中國導彈的估計成本似乎已經是15年前的數字了,而“潘興II”型導彈的價格卻是考慮了通脹后得出的數字,從而使這兩個數字對比變得更加懸殊。拋開這些細節(jié)問題不講,需要探討的關鍵指標并不是相對于中國導彈而言,美國可能要花費多少錢,而是相對于潛在的目標——以及任何用來保護這一目標的防御手段而言,美國導彈可能值多少錢。
歸根到底,設計、發(fā)展和部署新的軍事能力將不可避免地需要作出某些取舍和接受某些風險。但是這也可能帶來可觀的回報。但愿這一爭論能夠讓人們看清其中的得與失。